我還沒讀。之後我再補充和我的經驗比較。
https://getpocket.com/explore/item/the-hard-but-effective-way-to-learn-a-new-language
他提的方法和我的學英文經驗有相似處,基本上主體走向是一樣。他開宗明義就先表明:
1. 這是他的方法——只是眾多方法之一而已,差別只是他自己親身試過後有效,有符合他的需求。這方法不是保證一定有效。
2. 他的主要需求是在會話上頭。倒不是說讀小說或是看電影等等其它方面不重要,只是那些不是他的首要目標。
3. 他的目標是從零基礎或是近乎無基礎開始,然後進步到中階的會話程度。中階以上到流利順暢的會話程度有不同難度和阻礙,不是他的這篇文章的重點,所以不談。
我當初是誤打誤撞,打掉重練,也是從會話開始從簡單的練起,所以也算是他說的從「零基礎或是近乎無基礎開始」,因為那時候我還是處於遇到老外問話時不知道說啥,這就和不會講英文的人的情況一樣——阿豆ㄚ不會因為你拿出一張打了一百分的英文考卷就突然通靈,連你口都不用開就知道你想表達什麼。
他的著眼點之所以是在會話上頭,一個原因是對一般人來說這是最困難的一環,除了不知道該說什麼,同時也是因為對很多人來說一開始講外語時會覺得很彆扭,很不習慣,所以會不敢開口。至少這符合我的情況。國高中就不用說了,英文課除了老師在台上念一句,我們在台下跟著念一句之外,就只有老師特別點名時才會站起來單獨念。整個六年這樣子單獨念的次數我不記得有超過五次。上大學後我加入學校的英語會話社,第一次開口講英文時也是窘得滿臉通紅,因為很不習慣,特別是那時候採用的是 seminar 的上課形式,全部人圍一個大圈圈,然後講英文時全部人盯著你看,真的是壓力很大。整個學期我能開口的次數也不多,就這樣子窘了整個學期。
有一點他沒提到的是這方法對需要應付(傳統英文文法)考試的人不適用。這說穿了其實也沒什麼,如我前頭稍微提到的,日常溝通不是靠互相傳遞考卷達成的,就像寫那篇文章的作者一樣,他是為了實際的溝通而不是為了應付語言考試才用他的方法學不同的語言。
什麼方法?
沈浸式學習法。英文的話比如直接搬到美國,然後到達的第一天就開始全英文溝通。這是那位作者說的最佳策略,最佳方法,照他所說他確實有搬到別的國家住,所以這不是紙上談兵。做不到的話,那麼就用次佳方法,基本上是在自己的國家想辦法每天沈浸在外語環境裡頭,比如我當初除了找美國人做語言交換,也有找學校裡頭認識的美國人教授練習會話(問問題,交談等),另外也花錢上英語會話課,也想辦法在上課前下課後找機會和美國人老師談話。我那時還沒有網路,現在的話如同那篇文章說的可以用網路找練習會話的對象或是上課。
練習的內容,他文章一開始也說了,是從零或是幾乎無程度開始練習起,所以他也是從簡單會話開始練習起。我的話我當初是想像我自己是個三歲小孩,那麼一個三歲小孩會說什麼話?所以我也剛好是從簡單的會話開始練習,剛好符合他的方法。方法細節的話可以看他的文章,找 The Best Strategy 列的那五點。次佳方法也是以這五點為基礎然後依照你自己的環境調整。另外他也有提到開始時不需要非找外文母語的人不可,因為一開始練習是很簡單基本的對話,外文母語的人恐怕會覺得很無趣。比如我以前在台北上的會話課有學員之間兩人一組的對話練習,這也符合那作者方法的要求。他也說如果你找的人(不管外文是否母語)不想配合你的話就另外找人。
他另外有提到第一天就開始全外文溝通的重要性。他和我的經驗也相符合。我初到美國讀研究所時主要的朋友圈是台灣留學生,大家都是講中文。有次我跟個朋友說我們多練習講英文吧,他也同意,只是中文講習慣了,突然只講英文感覺實在很奇怪,然後就不了了之。相較之下,在來美國前我有個通信多年的算是在美國長大的筆友,我們的父母認識,我來美當晚她打電話來問候,我們一開始就是講英文,之後我們見面出遊也都是講英文。她會講中文,只是我們一開始就講英文講習慣了,我之後也沒想到要換成中文對談。她後來有說她是刻意幫我多練習講英文,反正這正合我意。總之那位作者說不馬上開始的話就會有意無意的拖,這一拖下去就……